展示柜货号:未知 暴跌下的连锁反应,通策医疗大股东质押率创新高
在股市“绿”了大半年的通策医疗,终于被董事长吕建明一把香烧“红”了。而这位烧香祈福的“牙科茅”董事长除了面临近一年市值缩水800亿的压力外,种植牙集采、控股股东补充质押、业绩下降等事件更是风波不断。
2月10日,通策医疗发布增持公告称,实控人吕建民增持公司35000股。而在增持同时,由吕建明控股的宝群实业此前曾多次补充质押。
自去年6月25通策医疗股价飚至巅峰后,“牙科茅”也开始踏上熊途,跌跌不休,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公司市值蒸发800亿,实控人吕建明持有股份市值也缩水超230亿。
伴随着种植牙集采的靴子落地,“牙茅”市值也腰折,市场对通策医疗能否完成全国扩张始终存在质疑。
市值腰斩,董事长边增持边质押
2月10日,通策医疗发布了关于实际控制人增持本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吕建明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35,000股,占公司总股本0.01%。
根据此前1月8日公司发布的公告来看,未来吕建明拟在6个月内增持公司无限售流通A股股份不低于10万股。
本次增持后,吕建明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18.9万股,占总股本的0.37%,同时吕建明控股的杭州宝群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群实业”)持有公司股份总数10823.2万股,占总股本的33.75%。
来源:看究竟APP
对此,公司曾在投资者平台回复表示,增持股份是以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缘故。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吕建明增持之前,宝群实业曾多次补充质押上市公司股票。
2022年1月29日,通策医疗分别发布《关于控股股东部分股票质押的公告》显示,宝群实业持有通策医疗33.75%股份,此次质押股份数为385万股,占宝群实业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数的3.56%,占本公司总股份数的1.2%。
补充质押后,宝群实业已质押股份数占宝群实业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数的41.12%,累计质押4498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4.03%,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宝群实业已多次达估算平仓线。
来源:choice
纵观自2007年借壳上市以来,作为A股口腔科的龙头标de ,通策医疗以医疗服务为主营业务,集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截至2021年上半年,通策医疗拥有已营业口腔医疗机构50余家。
而此前这位“牙科茅”在二级市场上也曾有不错的战绩。2020年6月,通策医疗从总市值不足500亿元,用一年的时间攀升超1300亿元。
然而如今不足一年的时间内,通策医疗的总市值腰斩回归起点。截至2022年2月11日通策医疗总市值报477亿元,跌破500亿元大关,市值缩水超800亿元。
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种植牙纳入集采方案已在国家医保局开始部署,而种植牙集采也被市场解读为通策医疗股价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市场猜测,随着种植牙纳入集采,将对通策医疗等利润空间产生影响。
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其中明确提到,要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特别点名种植牙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
早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看牙贵”问题一度成为热议话题。有代表提出,现在种全口牙的费用,相当于在县城买套房,需尽早解决消费者呼声很高的“种植牙暴利”问题。此后2021年8月开始,浙江省宁波市发布相关文件,拟对齿科耗材进行集采。
集采来袭,通策医疗业绩失速
2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深化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进展情况。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种植牙是一种重要的缺牙修复治疗方式,社会需求很大,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很多。
据悉,种植牙集采从去年初就开始部署,现在方案基本成熟,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力求能够推出这样一个地方集采的联盟改革。
而种植牙集采也将对相关企业利润造成一定打击。业内预计,按照此前冠脉支架和人工关节集采80%-90%的平均降价幅度,种植牙耗材集采的降价幅度也会接近这个水平。
按照集采后耗材费用80%的降负计算,原本花费1万元的种植牙总费用,在集采后7500元的各类耗材费用或降至1500元。
而通策医疗作为国内第一家以口腔医疗连锁经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上市公司,其主营业业务以种植、正畸、儿科三大口腔为主。其中,种植科与正畸科开展的是专科诊疗业务为最大的两块营收来源。
而集采政策对应的,正是通策医疗的种植牙业务,实际上集采的影响已经悄然而至。
2021年10月14日披露的三季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通策营收21.36亿元,同比增长44.16%;归母净利润为6.2亿元,同比增长55.09%。
而虽净利润和营收都呈现增长态势,但拆分Q3单季度利润个位数增长,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至少两位数增长。
具体而言,第三季度通策医疗营收同比增长12.44%,环比增长19.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88%,环比增长44.6%。
纵观这一数据往年同期的战绩,2021年Q3是这几年当中增速最低的一次。此前数据显示,2017-2020年的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9.08%、32.02%、20.01%、24.49%,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74.52%、50.07%、36.55%、30.68%。
对于Q3增速下滑,通策医疗也表示,市场对集采事项广泛关注,导致很多手术择期推后,等待情绪较浓,种植集采的情绪同时也影响了公司的正畸客户。
同时,对于种植牙集采的影响,许多机构资金之间出现不同的观点。从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来看,知名私募高毅资产在2021年三季度加仓30%,“医药女神”葛兰旗下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型正证券基金较二季度加仓44.73%。而也有部分资金出逃,如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基金则退出。
需要指出的是,在政策降临之前,公司实则已呈现业绩增长乏力态势,此前财报显示,2020年通策医疗全年营业收入仅增长8.12%,净利润增速也仅为5.69%。
来源:通策医疗财报
这一数据在2017-2019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4.25%、31.05%、22.52%,净利润同比增幅达59.05%、53.34%、39.44%。
而业绩增长吃力的背后,是公司多年的省外和下沉市场扩张效果不尽人意,持续的扩张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来看,公司在浙江省内的两家医院撑起公司百分之七十的利润,这不禁让人疑惑,通策医疗持续扩张的战术还能走多久?
跑马圈地乏力,跨省扩张胜算几何?
而对于集采的影响,通策医疗认为,如果集采在大本营浙江推广,那么整体来说是利好的消息,因为公司希望业务是全覆盖的,从低值到高值。
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通策医疗的业务模式来看,其采取的“区域总院+分院”的经营模式,持续在浙江省内下沉,省外扩张仍处于起步阶段,区域依赖严重已造成公司增长疲态尽显。
实则自2018年通策医疗开启“蒲公英计划”起,公司便开拓下沉市场。此前,通策医疗计划在浙江省内规划建设100家口腔分院,省外在已有的医院基础上施行“区域总院+分院”模式,通过打造“存济”品牌,扩张至全国。
而如今,三年多的时间里,通策医疗的扩张效果似乎并不能令投资者满意。
2020年年报显示,通策医疗已经营业的口腔医疗机构共50家,而其中杭口医院(平海、城西院区)实现营收10.67亿,净利润4.14亿,占总营收和净利润的51.1%和84%。换句话说,剩余48家公司贡献净利润合计只有16%。
同时,2021Q3财报中显示,1-9月公司省内、省外营收分别为18.28亿元、1.94亿元,分别占比90.39%和9.61%。
这也侧面反映出,通策医疗在浙江省外的其他地区并不具有竞争优势,持续扩张后的营收不尽人意,也让企业承担成本压力,研究表明牙科医院达到收支平衡通常需要4-7年。从这一角度而言,通策医疗的全国扩张计划短期内迎来收获期的概率较小。
当下全国范围内民营口腔医院竞争激烈,有观点认为随着集采的落地和消费者对口腔健康的重视,未来公立医院的口腔医疗将更受欢迎。
而对于民营口腔医院来说,医生资源的稀缺、扩张面临的困局,也都将成为通策医疗未来的挑战,相对企业的估值也将会打折扣。
责任编辑 | 黄海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上一篇:成为“羽生结弦”_1
- 下一篇:没有了